系室概况
电子封装技术系隶属于太阳成集团tyc411太阳成集团tyc411,目前有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材料及器件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从2006年第一次本科招生,名称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微电子封装),是全国范围内最早招生的一批院校之一。2013级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更名为电子封装技术。招生规模平均每年1个教学班,约35名学生左右。2021年开始扩展为2个教学班,约70人/年。
本专业围绕国家及地区战略经济发展中先进电子制造业对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需求,注重电子封装与微电子制造、材料科学与电子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在微电子制造和封装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先进的电子器件和产品的绿色化、规模化和高可靠性生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与电子封装和先进电子制造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改进和生产管理等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工作。
师资队伍
电子封装技术系现有专任教师14人,博士率100%,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2人具有海外博士学位,3人具有海外博后或工作经历,12人具有企业的实践经验。本系成员先后获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1人,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dfxz)”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人,上海市“晨光”计划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2人,长宁创新英才1人,苏州市相城区创业领军人才1人、校志宏计划1人、腾飞计划2人、展翅计划1人等多项荣誉和人才称号。本系先后获2016、2022年太阳成集团tyc411青年五四集体奖章。
教育教学
在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电子封装技术系老师贯彻“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进产学研实践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入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员,目前有6个产学研实践基地,在教学诸多成果。主持市级、校级各类教学项目15项,参编教材2本,发表教研论文16篇;获校级精品课程3门和一流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青教赛二等奖3人,校十佳思政示范课荣誉1人,校优秀主讲教师1人。指导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累计3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赛获奖80多项。
购置了一系列兼具教学实验用中小型仪器,比如Keithley 2612A source/meter 及其配套附件、四点探针测试系统、金丝球焊机、铝丝球焊机、贴片机、光刻仪、台阶仪、阻抗电化学分析仪等,满足课内实验和综合实验需求。
科研成果
近年来,电子封装技术系老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包括Science Advance, Nano Energ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等。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SCI一区论文50多篇,SCI二区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其中授权35项。曾获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提名奖,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上海市科普实验展演汇演三等奖。购置了X射线衍射、拉曼、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比表面仪、等离子光谱元素分析仪等,满足科研与教学测试需求。
目前拥有两个科研团队,分别为纳米传感与绿色催化、新能源材料及储能技术团队。具体研究方向如下:微电子封装(郑祺)、纳米酶和半导体薄膜(张霞)、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功能材料及储能器件(郝惠莲)、电子材料与器件(刘宏波)、环境能源催化材料与器件(孙明轩)、传感器、致动器、新能源材料(张艳)、储能二次电池及相关新型能量转换、存储材料与器件(李文尧)、生物传感和疾病早期诊断(鲁娜)、多尺度计算绿色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史雪荣)、高能化学电源(刘方超)、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与器件(曾琪)、电化学储能及电解水(徐书生)、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及摩擦纳米发电机(郭隐犇)、铁电材料和微连接(李彬)